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 全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
全国首创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机制走过22年?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
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虞德才的电脑里,珍藏着几张21年前的老照片扫描件。?
“为了不打扰乡亲,我们决定凌晨从村里返回合肥,没想到,他们已经自发地等在村口、卫生院门口为我们送行。他们手挎着篮子,装满了自家的蔬菜和鸡蛋,一旁的同事抓拍下了这组照片……”时隔21年,回忆起照片里的这一幕,虞德才依然十分感动。?
1999年,团安徽省委和省卫建委(原省卫生厅)共同发起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项目,旨在改善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缩短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那一年,作为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项目的第一批志愿者成员,虞德才和同事来到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油坊店乡开展卫生志愿服务。一年的时间,他们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把你当亲人。”从医路上,虞德才深深铭记了这个道理。后来,他又参加了援藏医疗队,将志愿精神和丹心仁术播撒在雪域高原。?
接力从未中断。?
22年来,安徽省直、市直各大医院公开招募2260名青年骨干志愿者,在449个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志愿服务,为基层患者实施手术3.4万余例,举办各类培训班和讲座945期,义诊、巡诊近30.2万人次。?
---------------?
大山深处的“120”?
刚到乡镇卫生院时,虞德才发现,乡里医疗条件很差,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传统送医下乡的模式也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痛点,没有固定帮扶点。?
“很多百姓做个简单的诊疗,都要跑到30多里外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生少,技术差,也没有设备。”虞德才和队友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深入周边50多个山村,在当地进行医疗、培训、义诊、教学等,被当地乡亲称为“大山深处的120”。?
来自宿州市立医院介入科的芦亚楠是安徽第27、28期青年卫生志愿者,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她和医院4位同志组成医疗队来到宿州市支河乡卫生院开展志愿服务。?
刚到的第四天清晨,急诊收治了一例急性胸痛患者,“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结合患者心电图、影像结果,我们快速诊断患者为主动脉夹层,病情非常危重。”芦亚楠回忆。?
给予相应处理后,芦亚楠马上联系宿州市立医院血管外科相关专家,通知及时做好急诊介入手术准备,联系120转运,一小时后患者就通过医院绿色通道进行了手术,及时挽救了生命。?
支河乡卫生院医疗服务辐射人群约3万人,大部分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医疗队将服务好这类人群作为工作重点,详细制定工作计划,自费制作印刷宣传彩页,分批次进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普宣教,让更多百姓明白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郭泽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第五团支部书记,她的爷爷曾经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爷爷背着药箱跨过田间地头的画面一直印刻在她心中。?
2020年,郭泽报名参加了青年卫生志愿者行动,带领6名同事前往安庆市太湖县江塘乡开展帮扶活动。她发现,当地村民对于皮肤病认知匮乏,有时出现诊疗不及时甚至误诊的情况。江塘乡有一个刚出生数月的小婴儿,面部突然出现白斑。由于住在山区,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很困难。此时,听说志愿者在江塘乡卫生院开展义诊的消息,家里人立即将孩子带到现场,在郭泽诊断后,得到及时的治疗。?
一个月以后,当志愿者到患者家巡诊时,孩子母亲抱着孩子认出了郭泽,她感谢道:“当时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我们都担心他患上了白癜风,有你们志愿者真的太好了,擦了药膏,宝宝的白斑都消退了,非常感谢!”?
留下医术火种?
平日里,郭泽和医疗队为驻地医院和群众举行专业知识和科普讲座,加强培训基层医师的基本操作和诊疗规范。他们发挥省级医院优势,建立完善转诊通道,对驻地医院无法诊治的患者,及时与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皮肤科联系,必要时协助转院。?
安徽青年卫生志愿者项目在实施之初就明确“接力”二字,探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年招募两期、每期驻点半年的惯例,确立了选拔标准、培训流程和管理办法,实现健康扶贫不“断档”。?
文章来源:《卫生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gw.cn/zonghexinwen/2021/0508/1266.html